采购师职业考试网2024年04月18日 星期四
当前位置 > 首页 > 供应链之管理

CPPM企业采购管理的5个阶段

来源:本站 最后更新:2019-11-18 09:11:42 编辑:佚名 浏览:2646次

世界著名的The Hackett Group有一个采购管理的阶段模型。它把采购分为:供料、价格、总成本、需求管理和全面增值。下面我们从这5个阶段来谈谈企业采购的发展。

 

第一阶段供料

 

供料就是确保有料。

在这一阶段,采购的角色是采购员、计划员,做的是典型的文秘工作。

例如初创伊始的高科技公司,工程师确定好要求,采购员下单、跟单、收料、付款。再如一些小公司,采购量小,谈判余地小,采购能确保按时供料就不错了。

 

采购也谈价,但对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。

原因是多方面的,例如内部客户实力太强,定规格、找供应商、谈价钱,都是工程师说了算;公司太小,分工不细,采购只是细微末节的支持功能;供方市场,市场透明度很高,没什么谈价的余地(例如原材料)。

内部客户、供方市场的强势,加上采购人员的素质不高、地位太低,注定采购是粗放经营,其价值也只能是确保有料了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按时交货率就很高,原因也一样。

 

第二阶段价格

 

价格阶段,采购的角色转为谈判员,节支是采购的主要指标(但这并不意味着交货率、质量就不重要,这些指标都是理所当然的)。 

与供料阶段相比,处于价格阶段的公司系统地跟踪、比较价格,统计采购节支。

比价主要有两种方式:跟市场价比,即与主要的价格指数比,例如美国的生产价格指数(PPI);跟历史采购价比,就是统计采购价差(PPV)。

 

在规模大、建制完全的西方公司,这两套系统大都挺复杂(但并不一定完善),是衡量采购部门的主要标准。

复杂到什么程度?

美国高级采购研究中心在全球召开数轮圆桌会议,与会者大都是财富500强的首席采购官、副总裁、高级总监,主题就是如何统计节支(注意不是如何去节支)。

 

在公司内部,标准价如何定,实际采购价如何跟踪,采购价差预测怎么做,往往让采购和财务人员大伤脑筋。

采购体系、流程、政策方面的官僚机制,很多是围绕这两个方面构建。

在实际操作中,有些大公司利用规模优势,系统地取得最佳采购价,甚至帮别的公司采购,使采购成为公司的盈利中心。

例如惠普采购有些产品,加价卖给自己的供应商,然后集成到最终产品中又卖给惠普,原因就是惠普能取得更好的价格。

IBM也有类似的做法。这些公司实际上把采购变成一个利润中心,而不是传统的成本中心。

 

第三阶段总成本

 

采购节支是采购业绩的重要指标,因为它直接、明了,易于量化。

但是,采购价只是成本的一部分,它的优化往往导致别的成本的不优化。

例如很便宜地买了台设备,采购部门得到嘉奖,但由使用部门来买单,因为使用、维修成本太高。

这就要考虑总成本,即采购的第三个阶段。

相应地,采购的角色也转换为供应链管理,兼顾运输、仓储、关税、汇率、使用、回收等。

 

总成本的概念看上去挺简单,那为什么能做到的公司不多呢?

这里有专业分工的问题。

工业化的特点之一是专业化,例如采购、物流、生产、设计、销售大都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,分工明确,专业化程度高。

在有些公司,部门之间甚至是壁垒森严,隔行如隔山,很难有人能够精通多个职能。

熟悉多个职能的通才,往往却没法做得很深,只知皮毛而没法真正全局优化。

例如采购员知道采购次数多,采购成本就高;但一次采购量大,库存积压太多,库存成本就高。这好办,经济订单量模型可以解决问题。但是,如果采购价也随一次采购量变化,你如何优化一次采购量?

加入运输模式,海运便宜但运期长、库存高,空运快但成本高;运费上,又有固定和浮动部分,你又如何优化?

这还只是购置费用。如果再加上使用、维修、回收、库存过期等成本,优化是难上加难。

这些成本还好量化。如果加上质量成本、机会成本等难以准确量化的因素,优化基本上是不可能。

 

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企业推行总成本呢?原因很简单:总成本的次优化也比不优化要强。

这跟很多商业问题一样,你永远也可能达不到优化,但追求优化,即使达到次优化也为企业增值或节支不少。

当然,采购能向总成本优化靠拢,也跟采购从业人员的水平、采购部门在公司的地位提高不无关系。

试想想,如果采购整天围着订单转,而且只会围着订单转,那他们提倡总成本又有谁信呢?

 

第四阶段需求管理

 

上述三阶段侧重于供应方面。

简单地说,就是需求确定后,采购以最经济的方式满足要求,但对需求是怎么确定的则影响有限。

这样,采购是事后管理。

其实,百分之七八十的成本是设计阶段即事前决定。

如果采购要彰显对公司的贡献,就得有效介入需求确定阶段,帮助做好设计、规划工作,这也是采购要上的第四个台阶。

 

供应商早期介入是其一,即把供应商的好点子尽早纳入设计,使设计更合理,从设计角度降低成本。

客户管理是其二,确保使用综合绩效最好的供应商,尽量减小需求变动,控制牛鞭效应等,都是从根本上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。

 

或许有人会说,采购是支持部门,要以服务为导向,管理客户似乎不妥。

其实,客户导向并不是盲从。从专业的角度管理内外客户,其实是为了内部客户、公司的好。

例如帮助客户做好规划,供应商就用不着赶工,就用不着支出赶工费;说服内部客户更改不合理要求,因为这些要求即使不增加公司成本,也会增加供应商成本,"羊毛出在羊身上",终究得公司买单。

 

这些在技能上对采购有新要求。

要知道,"攘外"与"安内"相比,"安内"往往更困难,需要采购熟悉内外客户的业务、有更好的领导才能,并能从供应链的角度来阐述特定决策的影响。

 

举个例子。寄售模式下,供应商负担库存,公司的生产部门自然想把库存水位调得很高,永无断料之虞。

但是,采购要认识到如果最终产品下线或没法按照预期开拓市场,就会有一大堆寄售库存呆滞;库存太高,供应商的资金积压太多,资金成本就很高。

如果供应商规模较小的话,资金成本就更高(大公司贷款,往往拿到的利息比小公司好,就是这个道理)。这些成本都得最后转嫁到采购方,直接地或间接地。

这里采购就得懂生产、计划、预测,以及把预测转化为库存水位,并理解库存成本、货币的时间价值等。这还没完,你还得去说服生产线上的管理人员。

生产人员看到的大都是供不应求,需求总是源源不断。市场瞬息万变、需求锐减对他们来说貌似遥不可及,或者不是他们的问题。

 

如果把这些解释清楚,你还得懂市场。

总之,采购得向供应链管理转化,要说服而不是压服,要通过支持、协助来影响而不能光靠行政命令。

 

第五阶段全面增值

 

第五个台阶,也是最高阶段,是全面增值。

卖得好不如买得好。

在很多行业,采购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。

例如在汽车制造业,原厂每100元的成本中有七八十元得付给供应商;在合同加工业,人工成本都差不多,能否接到单,采购拿到的材料价格至关重要。

这些都使采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
采购是公司的命脉,不但在于成本节支,而且在于确保采购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。源于对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增加,采购上升到战略层面。

相应地,采购指标也增加了很多财务、运营方面的内容,例如现金流、资产管理等原来由运营、财务部门负责的指标。

这个阶段的问题是,采购关系到公司的存亡,但其手段往往是第二阶段的价格谈判,说白了,就是利润转移。这就如扛着土枪土炮来打核战争。

 

美国的汽车行业可谓代表。采购致力于压榨供应商的最后一个银元,结果是双方关系恶化,势同水火。长期下来,行业面临崩溃。

原因很简单:采购的全面增值不是通过优化供应链、解决问题来降低供应链成本,而是通过强势做

0
最新开班New classes
在线报名
常见问题Purchasing knowledge
采购知识Questions
友情合作

  鲁ICP备16044541号-16